割艾草、制香囊、贈扇子,沐鸣平台師生共迎濃情端午,傳遞愛與快樂
2022-06-03 278
拔菖蒲、割艾草,感受勞動之美
一年一端午,一歲一安康;悠悠艾草香,綿綿情意長。端午節插艾葉是傳統習俗,為了讓同學們真正了解端午節的傳統,沐鸣組織同學們躬身田地拔菖蒲、割艾草,不僅感受端午節傳統文化的魅力,更是通過勞動激勵同學們發揚吃苦耐勞的道德品質,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時代勞動精神。
六月的太陽將土地曬得滾燙,但是仍然擋不住同學們的熱情。拿起鋒利的鐮刀、踏上夢想花園的道路,同學們忙的不亦樂乎,不畏酷暑,頂著太陽尋找菖蒲,真真切切地體味傳統文化的魅力,感受勞動的快樂。
快看,這裡有一株!”“別動!你腳後有一株大的,別踩壞了!”同學們在夢想花園裡搜尋著艾草的身影,一旁的後勤叔叔看在眼裡,臉上滿滿的笑意。
參加此次活動的同學說道:“往年的端午節只是簡簡單單地吃個粽子了事,更有甚者將其棄之如敝履。通過今天的活動,不僅了解了傳統習俗,更讓我體驗到勞動者的艱辛。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,過去,在餐桌上,以為這些只是普普通通的東西,現在才知道,他們是我們撒下一滴滴汗水得到的。今後,我一定要珍惜糧食。”
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。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,新時代是勞動者的時代、奮鬥者的時代。本次活動以傳統節日為載體,不僅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習俗,而且通過勞動的方式,讓同學們增加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,培養了學生們社會實踐能力與責任心,磨礪吃苦耐勞的精神,為今後努力學習、踏實工作打下堅實基礎。
手制香囊、花束,感知傳統文化
民諺說:“門掛艾旗驅百病,戶懸蒲劍斬千邪”。從古至今,我國民眾素有在端午節懸菖蒲、掛艾葉的習俗。同學們將割好的菖蒲、艾葉紮成捆,尋到一處陰涼的槐花林地,沐浴著大自然吹來的清風,手作艾草花束在歡聲笑語中開啟。
高低相間、錯落有致,將艾草與菖蒲進行藝術性組合,最後上演“花式捆綁”大法,在同學們的精巧裝扮下,一束束飽含美好寓意的花束就順利誕生了。
"手執艾旗招百福,門懸蒲劍斬千邪"。在民間,家家戶戶都有在端午掛艾草、菖蒲的習俗。掛上艾草和菖蒲,有驅邪避障之功效,同時也有著祈福平安健康的意味。同學們將做好的花束懸于校門兩側、掛于老師們的辦公室門口,為全校師生祈福祝禱。
“帶個香囊袋,不怕五毒害”。艾草是端午節的必備藥材,做成香囊隨身佩帶可以避邪驅瘴。一折一撚、一拿一塞,老師們親手將混合好的材料連同祝願一同塞進香囊裝並贈與同學們。小小的香囊飽含著對青學子們美好的祝福和深切的期盼,同學們拿出手機紀念自己的禮物,現場一片歡聲笑語,其樂融融。
寄情于扇,傳遞愛與快樂
端午還有贈扇之習俗。《晉書·袁宏傳》中記載:“袁宏出任東陽郡守,謝安以扇贈行。袁宏答曰:輒當奉揚仁風,慰彼黎庶”。貞觀十八年(公元644年)五月五日,太宗禦筆親題“鸞”、“鳳”、“螭”、“龍”等字樣于扇上以賜大臣。並說:“五月習俗,必用服玩相賀。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”。
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”昔日宮廷的貴族文化,經過時間的洗禮,如今已經流傳到民間。古代君贈臣扇,以鼓勵仁道,是把扇子作為弘揚仁善、仁德之風的一個象征和符號。作為新時代的教師,在端午之際向學子們贈扇,更是對每位沐鸣平台學子寄予了深切的愛意,不僅送去了清涼,又體現了仁愛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。
蒲扇輕搖,驅散了夏天的暑意,也吹來數千年中華傳統的氣息,端午節贈扇,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,更是老師們對“完善自我,創造生活”的校訓的踐行。一把小小的扇子,送去的是關愛和諧,傳遞的是善與美德、愛與快樂。